今天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目前,我国有超过1700万视力障碍人士,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日前,在由中国传媒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首届无障碍信息传播国际研讨会上,参会专家分享了专为视力障碍人士打造的无障碍博物馆体验项目。
“光明博物馆”打造全新无障碍博物馆体验
“光明博物馆”体验项目开创性地研发出将无障碍感知——听、嗅、触、摸,与数字博物馆模式有机结合,以无障碍NFC展馆信息激活、导览音频、可触摸展品、在线云展厅等多样态的内容产品,为视力残障群体打造无障碍博物馆的游览体验。无障碍感知体验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为视障人士更全面地共享新时代文化成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 吴炜华:我们在无障碍信息的文化类产品的研发上探索出自己的方案,延展到无障碍博物馆、无障碍在线阅听等服务领域。视障人士可以通过触感来感知博物馆展品模拟的展物,也可以通过嗅觉来激发,比如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木雕艺术的一种感知。
此外,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代表,围绕推动实现残疾人权益最大化,满足残障人士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的供给,推进无障碍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推广,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交流分享。
无障碍电影 搭建文化成果共享桥梁
近年来,无障碍影视也不断发展。自2022年5月5日,旨在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权利的《马拉喀什条约》正式对我国生效后,相关机构单位针对视障人群的需求打造了越来越丰富的无障碍影视作品。
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首届无障碍映像节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拉开帷幕。其间,将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电影院以及各地特教学校进行无障碍影片展映活动。
网络视频平台无障碍影视公益项目负责人 吴倩:把这些好的视频作品带到了线下,我们进入了影院、社区、校园,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线下的活动,让更多的视障用户参与。
无障碍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它将普通电影重新剪辑,再增加大量配音解说,把场景的转换、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动作等视觉形象转化为声音传递给观众。通过无障碍电影,视力障碍人群可以相对完整地获取影片细节,更好地理解剧情。
在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无障碍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带领220多名在校视障学生一起进行了一场唐朝穿越之旅。
视障学生 麻琦煦:如果没有无障碍电影,就会让我觉得电影很无聊,因为干坐在那里,自己看不清楚,你根本就不知道在讲什么。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入到无障碍电影制作中。以高校师生为志愿者主体的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光明影院”,自2017项目发起至今,已制作了近600部无障碍电影,将作品送到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惠及近800万视障人士。同时,“光明影院”公益放映项目也成为长春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5个电影节的固定单元。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付海钲:残疾人对于无障碍电影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每年创作104部无障碍电影,推广到全国。让盲人朋友能够走进社会,走进电影院,共同参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数字助力无障碍文化产品触及更多用户
除了线下无障碍电影院,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视障人士提供了操作便捷、内容丰富的线上无障碍视听产品。
互联网平台通过设置线上无障碍专区、视频播放器内容适配等技术,对客户端进行无障碍改造,提升视障用户的线上体验。
视障人士 沈可:无障碍App(软件),它有内部适配信息无障碍,每一个控件、每个元素,都有适配信息无障碍,视频播放器的内容,也有做一些适配,让视障群体也能够同时享受文娱的精彩世界。
数据显示,中国残联与网络平台合作开通视障用户认证系统一年以来,无障碍影视作品已超2000部(集),同比增长超400%,内容涵盖短剧、动画、纪录片、有声书等内容类型,注册用户同比增长460%。
随着形式的丰富和技术的多元化,视障群体对于无障碍文化产品数量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 何川:在信息无障碍的这种技术支持下,视障人士能够便捷地、顺利地使用互联网,享受文化资源。从阅读来讲已经非常便利,可以阅读电子书,包括有声书,那么现在比较大的需求主要是出现在无障碍影视作品。希望有更多的影视出品机构或者电影人为我们无障碍电影提供授权,未来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无障碍影视作品能够跟盲人朋友见面。
此外,专家也呼吁推动更多无障碍信息传播行业标准的确立,从线上到线下为视障人群搭建一条高速、优质的“文化盲道”。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 吴炜华:我国的无障碍信息传播的形态是非常多元的,无障碍城市建设、无障碍文化服务的平台和渠道也日渐丰富,线上线下“同心圆”,线上的网络文化、移动文化、移动端无障碍信息的可及,对于残疾人朋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残疾人的数字鸿沟的消弭,也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文化社会和时代的融入感。(央视新闻客户端)
12月1日晚《经济半小时》报道,河南赛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在江苏、广西骗套水稻侧深施肥机补贴问题,反映不法企业及有关人员串通,以非法获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为目的,实施涉嫌违法违规行为。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当即责成河南、江苏、广西等省(区)农业农村部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迅速开展核查,依法依规严厉查处涉事企业及有关人员,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联合纪检部门对基层补贴产品核验等工作进行调查,发现问题依法依纪给予严肃处理。12月2日,农业农村部工作组分赴有关省份,对核查处理工作进行督促指导。
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目的是让农民在购买农机具时享受到实打实的优惠,也使我国的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得以不断提升。但近期《经济半小时》栏目接到群众线索,在一些地方,有人动起了农机购置补贴的“歪心思”,把这笔钱当成了“摇钱树”。
农机公司只做一款产品免费送
实则为了骗取国家补贴
十月中旬,江苏各地陆续进入了秋收秋播的时节。但在兴化市大营镇的一些农户家中,记者看到,本该在地里使用的施肥机却被闲置在库房里。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些机器都是当地的农机经销商送来的,已经在库房里放置了两年多。记者注意到,施肥机的铭牌上所显示的生产厂家是河南赛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日期为2021年6月。
种植户告诉记者,这种水稻侧深施肥机能转动,但是效率很低,正常机器一天能作业40亩,这种机器也就十几亩,而且经常卡机,所以这些机器都被大家搁置起来,大家甚至把这种机器叫做“僵尸农机”。
这种水稻侧深施肥机市场价格从一万多元到两万多元不等,但在农户眼里却毫无用处。
在江苏扬州江都区樊川镇上,记者也见到了同款施肥机。销售人员直言,这就是做补贴的。
同样,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一家农机有限公司,多台标注着“赛腾农机”字样的施肥机也是用来做“活动”的。
江苏镇江润扬农机销售人员:我们搞“活动”就是为了国家补贴,这台机器送给你,不用你掏钱,补贴是到你个人账上,你把补贴款给我。
经销商告诉记者,购买的农户在补贴发放之后,需要将资金如数返还给经销商。
虽然,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申请和领取有明确的规定并不断进行规范、优化,但这些农机补贴资金却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使国家的惠农政策大打折扣。
在江苏省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信息实时公开平台上,记者发现,截至2023年11月,镇江润扬农机有限公司所销售的河南赛腾侧深施肥机已经有175台申请了国家农机补贴,每台补贴额为5000元,其中153台已经结算完成。
从补贴的账面上看,这些施肥机的销售价格为12000元至19000元不等,经销商只拿回了5000元的补贴金额,这是亏本买卖吗?泰州市兴化凯盛农机负责人告诉记者,河南赛腾只生产这一款产品,就是专门做补贴用的,所以厂家给经销商的出厂价也远远低于市场行情。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凯盛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健:机器说实话就是为了做补贴,没什么用,给我的价格便宜,3000元一台。
如此说来,每台机器经销商能挣2000元。但采访中,泰州市兴化凯盛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人刘健向记者透露:各地对农机补贴的政策不尽相同。以侧深施肥机为例,有的县市除了国家补贴的5000元之外,还有地方补贴。他所在的泰州市兴化市,这几年对侧深施肥机都有5000元的地方补贴,这样一来每台机器他就能净赚7000元。
畅销榜第三名的农机制造企业却“杳无踪迹”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2023年年初,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联合发布的2022年农机畅销榜当中,河南赛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还位列施肥机畅销榜第三名。
然而,当记者赶到这家企业在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上登记的地址——河南省邓州市的农机大市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家企业。
在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中,2022年12月5日,河南邓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而将这家企业标注为“经营异常”。
记者在企业的工商注册信息中了解到,2021年4月1日,河南赛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由邓州市创新食品有限公司变更而来,同时,投资人从韩龙变更为了李钢。
2021年5月,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对河南赛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所送检的两台样机进行了一致性、安全性、实用性和可靠性评价,其鉴定结论为该机型符合农业农村部推广鉴定大纲,鉴定结论为通过。这意味着这样的农机可以进入市场销售并根据补贴政策进行补贴申请,这也是刘健等经销商可以销售这款农机的依据。
采访中,刘健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所谓的鉴定,只看送检的机器。厂家只要拿几台真正可以使用的机器去送检,机器能使用,就能获得相应的鉴定报告。而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销售的机器能不能用,鉴定机构并不负责。
公开平台上,仅在江苏,目前就已经有超过620台河南赛腾的机器进入了补贴名单,在能查询到的公开数据中,已经申办国家补贴的河南赛腾侧深施肥机就已经超过了1100台。按照每台5000元的国家补贴金额计算,光是这一款农机就要占用550万元的农机补贴资金。
记者调查中发现,经销商和农户之间根本没有购买机器的资金往来,发票也是虚开的,但经销商却有恃无恐。在实践中,地方主管部门具体是如何监管的?记者就调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联系了当地农机管理部门。
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找我没有用,因为我们市级不发放购机补贴,我们是管理购机补贴,以县为单位来发放,所有国家的钱都要到县里面去。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我们负责发放补贴,重点是把关真实性。只要把机器买回去、有材料,就没办法界定对方是否作假。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与有关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农机补贴政策实施风险防控,不断强化管理要求,制定出台补贴产品违规经营行为处理办法、补贴机具投档工作规范、补贴机具核验工作要点等一系列制度,并指导各省出台细化一系列相关规定,严肃查处补贴产品经营违法违规行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在督促指导有关省份开展严肃核查处理的同时,还将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水稻侧深施肥机补贴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推动各地落实落细补贴产品核验、鉴定等各项措施,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对此类问题坚决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央视财经)